前言¶
这是一份语言学自学指南,献给各位在语言学道路上踽踽独行却不知前路何在的学子们。
该项目借鉴了CS自学指南的想法和经验。作为一个纯粹的文科生,说实话,我并没有勇气预估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是尽自己所能而为。
该项目于2023年10月29日创建。目前正在建设中,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想加入我,欢迎发邮件到yx-liu23@mails.tsinghua.edu.cn联系我。个人水平和精力毕竟有限,期待有更多的学子加入我们!
如果这份指南能够为语言学专业的学习者们和业余的爱好者们提供微不足道的启发和帮助,那么这份工作的目的就达成了,这将成为我继续这份工作的动力。
这份指南将包括以下内容:
- 必备技能:包括IPA、莱比锡标注等语言学规范,以及praat等实验语言学方面的实用工具。
- 学术资源:一些能够提供丰富语料和世界各地语言特征的网站。
- 语料汇总:介绍世界各语系中各种语言的特点,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 经典书目:如果你读过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一定会知道好书有多么重要。我也会推荐语言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和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的教材。
- 知识整理:自学语言学的同学一定知道,很多语言学理论实际上非常复杂,我将尽可能将复杂理论简单表述,说明设计理论的理由。在计划里,这将是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
- 高质量语言学课程汇总:世界范围内,语言学类的开放课程为数不多,但诸如MIT等部分学校开放了一些专业课程的视频、讲义、作业和考试等内容,从中还是能学到不少知识。
理想的绪论¶
BNU 0710142241¶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对中文学科的设想主要是阅读与写作。直到大一下学期的现代汉语课,我才知道:所谓汉语言文学,一半是语言学,一半是文学。但也仅此而已,那时候我对语言学的印象依然是:收集词或句子,归类分析。我觉得这种研究略显枯燥,不清楚这样做的目的何在,甚至在最初的印象里,语言学与文献学似乎有些相似(虽然本身相去甚远)。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抱着能成为“科学家”的理想,却随着社会的大潮选择了文理分科,填报了志愿,但那个年纪丝毫不清楚每个选择意味着什么。我在高考后才得知在高校内,所谓文科的科研和理工科的科研在内容方面有着如此本质上的差异。没有一点文采和文学敏感性的我,在文学院一度感到迷茫,在为期不短的一段时间里想要转去天文学,甚至跨考科学史,为此自学了不少数理方面的内容,这让我在文学院更加显得格格不入。而且专业学习方面,除了阅读了大量的书,比别人知道多一点文学故事和文学理论之外(甚至这一点也不成立,比如天文社就有理工科的同学比我阅读量还大),我并没有很切身的收获感。
幸运的是,我有一位抱着赤诚理想的舍友,他从高中就笃定了学习语言学的梦想。大三上学期,他有天晚上问我,要不要去选修一下语言与逻辑(0710142241)课,这里面有很多数理逻辑的内容,还蛮有意思的。我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数理逻辑和语言学有什么关系,但其他的专业课的确也没那么吸引我,所以我还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和舍友一起选修了这门课。
2021年的这个秋天对我而言有特殊的意义。在此前的学习中,大部分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模式都是听课-阅读-论文/考试的“标准化流程”,我只是在每堂课机械地走进教室,机械地离开教室,几乎不会和别的同学有任何专业知识上的沟通,在为期两年的文学训练中更很少有对或错的感知。但在这门课上,随着老师带着我们对照自然语言建立起一套逻辑模型,我几乎每堂课后都会与课上的同学有较长时间的交流,可能是对某个点的质疑,可能是对某个点的误解。
一个新的想法在我的心中萌芽:语言学是一门科学。不同于那些兼容并包的科技哲学家所声张的、似乎一切学科都是科学的主张,语言学既可以如同生物学、心理学一样研究人类语言的生物基础,又可以形式化为一套符号系统,如形式科学一般进行公理化的推导。语言学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迅速蜕变,尚保有大片未知的处女地。作为一个二级学科,语言学的知识体量其实可以和一个一级学科媲美。
在这门课结束后,我在大三下学期选修了几乎所有可选的语言学课程,这些课程超出了培养方案的学分要求,也远超我在前两年里选修的文学类课程,但除了个别方法论的收获,我却再没有在语言与逻辑(0710142241)课上的那种收获满满的感觉。看着一篇篇划水摸鱼般的课程作业,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是不是适合学习语言学。
UCB LING100¶
第二个转机出现在2022年夏天,那时候疫情肆虐,校内所有的交换项目都改成了线上进行。虽然那个暑假有极大的升学压力,但我本就修了两个专业,作业本身也写不完,不如多学些新知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报名了UC Berkeley语言学系的入门课LING100,全称是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Science,是的,带有Science字眼是我选择这门课的理由之一,我本来看课程目录想选一些更进阶的课程,但那些课程都已经仅限线下。出于无奈,我选择了这在我眼中仅仅是语言学入门的“水课”。
但当看到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时,这门课已注定不平凡。与国内的课程安排不同,这门只有4学分的课虽然只上8周,但几乎耗尽了我暑假的时间和精力。同样,与CS自学指南相同,我从学生视角讲讲这门课的体验:
- 课程网站:学校自主搭建,每门课的时间安排、slide、video、discussion、lecture、homework以及阅读材料统一布局,另外提供单独的讨论平台,同学们提问众多,老师和助教回答迅速,而且网站设计美观,方便师生。
- 日程安排:
- 每周一和周三看老师录好的视频,每看完一组视频之后都会有作业。一般是每天两组视频,一周四组视频,四套作业。每个视频介绍一组语言学基础概念,每周加起来是16个视频,一般需要四个多小时能看完。老师还会推荐一些阅读资料和学习视频,这里有比较专业的也有新闻和热点,十分有趣。
- 每周二和周四由四个博士助教将班级分为四组分别进行讨论,每组大概10人左右,博士师兄一般会先串讲视频中已经见过的内容,分享一些例题,然后讲解作业,大家讨论,最后进行答疑,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半小时。此外,所有的slide、习题和solution都是用LaTeX编写的,从始至终没有发现有歧义或多解的问题。
- 每周五由教师讲授lecture,一般也是一个半小时。在这部分里老师会总结这一周学习的内容,然后询问同学们的学习感受,解答疑问。
- 作业和考试:除了上面所说的每周4次共32次的小作业,这门课还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并要求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语言完成两个group projrct,我当时选择了粤语,对粤语的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调查和分析,这种实际的调查虽然没有什么创新点,让人相当有成就感,并且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训练。在考试之前,助教会针对考试安排专门的练习题,避免大家对待考试能够得心应手。此外,作业和考试系统也是在上述课程网站中完成,作业和考试会自动评分,而且每次作业后收集问题,这些问题由老师线上回答,有代表性的会在周五lecture末尾在班里统一解答,我的问题被选上了三四次,还是很感动的。
-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相对紧凑,每周一个主题,分别是发声语音学、音系学、音系学与形态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历史语言学与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与濒危语言保护,讲解内容相当全面,而且对具体问题分析细致入微,在这期间还会分享语言学的一些网站和实用工具。
- 其他内容:相当意外的是,这门课的最后,老师还介绍了语言学的科研机会和就业方向,提供了本科生-研究生结对科研与本科生科研助理的项目,并讲解了多种就业方向努力的途径,这部分虽然不少学术知识,但无论对有志于学术还是工作的同学们都相当实用。
这门课可以说在那个夏天彻底扫除了我的迷茫,让我觉得不会再“学而无所得”或者不知道要学什么要做什么。
这两门课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有了引路人,让你知道从哪里开始向目标出发。但很可惜的是,这两门课都不是开放课程。语言学学科并不像CS学科一样有那样大的体量和受众,很多知识目前还是在学术团体内传播。
本科期间我们还尝试过组建读书会,私以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即组队自学,前提是每个人都能投入足够的时间。不足的是,由于语言学理论的艰深,我们常常会遇到问题,但会内无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我们知道这个问题有人讨论过了,但我们不明白他说了什么,或者为什么这么说。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缺少一个渠道,可以揉碎知识解答我们的所有疑问。组队自学或许是可行之路,如果你尝试打开MIT语言学系的主页,也能看到其中有丰富多样的读书会。
您不妨从自学MIT24.900或者阅读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开始,在漫漫求学路上找到自己的同行者,一定能从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适用对象¶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我在语言学的学习中可谓走了相当多的弯路(尤其是本科前两年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希望能够对任何有志于了解语言学的朋友提供一定帮助,设计学习路线,降低学习成本。
同样,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入门者,我没有资格去说如何学习才是最优的,只是尽己所能,希望让更多人在语言学的大门前,得知大门内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新世界。
抱团取暖¶
互相交流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会在相应的学习介绍页面添加评论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建立WeChat或QQ群聊在评论区组队,读书会规模不宜太大,否则会失去效果。
加入我们¶
限于个人水平和能力,我能做的事情实际上非常有限,只能抽出科研学习之余的夜晚时间完善一些内容,而且我目前只稍微了解句法学和计算语言学方向,可能只能侧重这部分进行完善,对语音学等其他语言学重要部分了解较少。如果您想在相关领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欢迎邮件联系我(yx-liu23@mails.tsinghua.edu.cn)。